控制半成品

精益,是一个制造业概念。对工科背景的朋友,特别是工业工程领域,应该不陌生。它最先出现在日本,伴随着日本上世纪的经济腾飞,在多个领域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击败美国,这一理念也大热。

历史只会重复,这一现象在如今的互联网公司也在上演。随着规模扩大,分工变细,并行量越来越多。实质上是逆精益。增加的工序、额外的跨部门沟通成本,带来大量内耗和浪费。

当然,今天的讨论主题,并非大公司,只是从这一概念出发,引申到个人、在构建产品中应该运用的原则。

伴随精益一定会有的概念是半成品。半成品,说的就是那些做了一半,无法交付的产物。约束半成品,即是指,在生产线上,应当控制同时进行的工序。通过控制流入减少半成品,合并工序,以此达到提升生产效率、减少浪费的目的。

以上原则,也适用于构建(build)。无论你是作为独立开发者,在构建自己的应用;或者是创业团队,在尝试可行的方向;抑或是up主、小说家、geek,只是想试试自己感兴趣的方向。

控制同时进行的构建数量,减少环节间的损耗,尽早交付,持续曝光。

为什么需要控制

在职场工作的人都知道,工作的时候会有不断的需求流入。某些内容有些看着很紧急,某些会被直接冠以“老板需要”之名。在工作中,管理者通过看板、统一的需求收口,来实现需求的监控与控制。

自己创业或独立工作的人都知道,在没有特定议题的时候,会有很多想法。今天是写内容做IP、过会儿想起项目代码还没交付、用户使用说明书还没写完。

就拿笔者来说,有过但不限于以下想法:搞硬件、做硬件和AI结合部分的演示视频、蹭热点写单页应用、写AI agent教程卖课、写量化系统出售、写运动姿势矫正应用、写视频打码应用、写管理笔记等。

以上很多内容,有些开了个头、有些完成了阶段交付、有些则在脑海里持续占据大脑“带宽”。你说这些半路的探索,有效果吗?效果肯定是有的,过去的经验构成今天的认知。

但这里讨论的是,如何更高效放大优势,在竞争中获得更好效果。

不控制带来的问题

在频繁切换任务的工作中,会积累大量的半成品。半成品,会占据大脑,消耗精力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而人的心理,都有圆满效应。即当你画个圆,未完整的时候,被切换到其他任务上,会总想回头给它闭合上。

在多任务并行时,这个情况会更为严重。

过多的堆积,会让人不得不进行断舍离。清理的过程会发现,很多东西,在当时值得公开,但错过窗口后,公开的意义就不大了。而部分半成品,还无法吸纳整合到现有的体系中来。缺乏明确的交付节奏,也会让构建的品牌形象不连续。

解决方案

这一点上,可以借鉴大型组织的办法,通过看板进行控制。对于个人来说,笔者使用notion应用中的甘特图进行进度管理。

启动与执行原则

在具体实践中,有一些经过验证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并行量:

1. 5分钟冷启动原则

停滞后重新面对新任务时,先别想那么多,干个五分钟再说。写五分钟方案甚至是收集五分钟资料都可以,以此来减少压力感,降低启动阻力。

2. 最小单元拆分法

将任务拆分到最小执行单元,配合番茄工作法,对抗ADHD。笔者使用Flow这个应用进行控制,此举也可帮助快速进入心流状态。

3. 连续动作设计

在两个执行单元间设定连续动作,类似合并工作流,减少切换时的注意力打断。比如写完内容后,就打开网页准备发布。这种"顺手"的设计,能大幅减少“交接”成本。

4. 时间分区管理

明确自己的核心工作时间和非核心工作时间。在核心工作时间处理重要、复杂的任务,非核心工作时间则处理零碎事项和即时反馈。通过日程控制、事先设定议题,避免被琐事占据黄金时段。

深层控制机制

以上原则,都是在保护自己的时间,减少被打断的情况,进而减少工作内容的发散情况,最终实现控制并行、提高交付。

在这一过程中,还需要建立更深层的控制机制:

监控唤起原因

识别注意力涣散的触发因素。是什么让你突然想起要去刷视频?是什么让你在写代码时突然想去优化流程?察觉并记录这些唤起原因,改造触发后的连贯动作,能够更好拿回掌控感。

保留思维空间

设定特定时间,允许思维飘絮,如同冥想一样。但要记录下具体的想法,然后让它继续流动。这既满足了大脑的探索需求,又不会让新想法打断当前工作。

对抗浅层上瘾

控制半成品,也是对于浅层上瘾行为的约束和控制。浅层的各类休闲娱乐活动,总是伪装成不动脑子的样子。而脑子在高压力负载情况下,又更容易滑向这些上瘾行为。通过更少的并行量,换来更低的脑部负载,进而减少无意识行为的机会。

其他细节

此外,还有一些细微但重要的原则:

  • 先小规模交付看受众反馈,避免过度完美主义
  • 识别自己的短板,通过刻意练习或者"外包"的方式,减少构建过程的约束
  • 不去做简单、重复的事情,能自动化的就自动化
  • 保留机动时间,应对意外情况,维系与用户、朋友、亲人的关系

带来的效果

定期回顾成就,也能够帮助建立更全局的掌控、缓解焦虑。在这几个月里,笔者构建的量化品牌:仓满量化,收获了数十万次观看,上百受众转化为付费用户。

相信长期的价值,之前做的AI agent相亲小镇,在文章和视频发布的当月,只有零星反馈,但在两个月后,突然出现不少创业者和用户对该产品表达出浓厚兴趣。

更早一些,持续输出的思维导图,以及机器学习方面的内容,帮助笔者的账号谷粒粒获得知乎万粉。

而一些蹭热点的产品,比如性压抑测试,一个多月收获20w用户。在11月下旬,日活仍能保持上千。

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?当然有可能。那这需要持续执行、持续曝光、持续在牌桌上;试探并重复那些行之有效的策略。

保持好奇心、保持不完美、保持精益创造。


关于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