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以为的写作
你是一个写作小成的人,你写什么东西都有人看。你的文思泉涌,下笔如有神助。你写作从来不卡壳,不觉得写出来的是垃圾。写作就像吃饭、走路一样自然,天生就会。
实际上的写作
除开必要的写作,你其实很少写东西。
小时候的日记都是应付了事,偶尔写出值得反复回味的内容。你当时不理解,直到发现记忆会被覆盖。你已经记不清楚当时事,却能从日记中找回自己。这些内容成为你未来解构自身、构建自身的基石。
你在大学写的那些东西,无非是课程实验报告。还有一些价值观冲突带来的落寞呻吟。当然你也开始学着别人,开了公众号、做了个人博客。你在上面写技术内容,差不多一个月的访问量也能有3000左右。
工作中的写作,多少是模版化写作。你要解决什么需求、背景是什么、技术选型是什么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。下个半年的目标是什么,团队人力如何分配。等等这些,都是为了让别人清晰而写作。
实际上,写作并不总是令人愉悦。大部分时间,你不敢开头,害怕写出来的东西被人评判。被评判还是小事,更重要的是,没人看。大语言模型出来后,有些技术内容,你还没它讲得好。
完美主义、害怕过多的自我暴露、写作手法不成熟,都是你难产的原因。还有很多公认的原因,你写这个不会有人看、写作的投入产出比太低;汇报写作不过是掉书袋、公司不允许公开发表技术内容等等。
实际上的写作,是充满表达欲的。你写作并非没有目的,你想获得关注、想传达自身的思想、想借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地图。在你迷茫、不知所措的时候,梳理清楚自身的想法、结交一些朋友,能按图索骥。
大语言模型是在历史数据上训练,而你的当下不在它的语料范围内。你要解决的是留下什么东西,无论是故事、是情绪、是价值观、还是最新的技术操作。那些大模型擅长的,则不应该在你的输出范围内。
你因为兴趣写作,因为读者的正反馈而继续写作。这就够了,不需要所谓的意义。
写作很难。难在素材。你脑子里其实有东西,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值得文字化。素材和选题总会有枯竭的一天,除非你开始暴露自身。暴露癖是个很奇怪的癖好,一旦开始,很难停下。
写作很难,难在表达。有很多种方式,去构建文章。你也看过不少、读过不少。你需要找到一种你写起来舒服、读者看起来也舒服的方式。而不是简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,或者拙劣模仿他人。
写作很难,难在反馈。你在文章中夹杂了你认为的灵感一闪,却发现无人在意。你充满期待写下的文章,平台无流量、互动很拉垮。没有任何反馈。石沉大海。
写作很难,难在竞争。用户的注意力有限,读者的偏好在转移。长文本早就没了市场。短文本是大多数用户的主要选择。还有视频、音乐、播客争抢用户注意力。
写作很好,好在第二个你。你可以通过文字,记录下你当下的所思所想。将你脑海里抽象的概念、矛盾的价值判断,在此具像化、进行排序选择。虽然表达者的宿命是误读,但也没关系。这是第二个你,不是真正的你。
写作很好,好在成本够低。只要有键盘可以输入,有网络可以发布,你就可以在网络生态中占有一席之地。不像其他东西,无论是实体生意、还是网络软件服务,都需要不小投入和行业经验。
写作之时,你抛下脑海中的诸多想法,只沉浸思考下一个字该是什么。而不是懊恼焦虑、考虑未来那些虚无的东西。你的情绪在此刻收敛,也在完成之时获得强烈即时反馈。
只有在写出来后,才是你的东西。只有在发布后,才是你的资产。任何脑海里的东西,没有实体化,就只是一个神经脉冲信号。这是你能掌握的确定性。你在实体化的文字中获得确定性,获得传递给别人信息的能力。
你也会在写完之后,反复阅读几次。就像《如何写作》所说的一样。你跳脱自身,以另一个客体身份观察自身。从而找到漏洞、发现不连贯,完成对自身的修复。
有时候你会在发布后想到更好的表达,不过也没关系。这些想法会在你脑海中深根,在下一次写作中表达。
这个世界需要写作、也需要更多类似的表达。将小的东西串联成大的,即是写作大圆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