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在发布后,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欢(不是)。为了增加真人感,主播增加了真人数据投放。第一个Agent 智能体是 UP主本身,ENFJ 投放到了小镇中,验证结果符合预期。Agent最后匹配的人选,也是主播在现实会有好感的人。
接着,内测群也发起了测试。累计招募了3位真人朋友。从测试的结果来看,也是合乎预期。最直接的证明就是,这三位即使身份背景不同,都对UP主的Agent表达出兴趣。这和他们选择参加游戏的现实结果一致。
不过,更多的用户停在了门外。根据用户访谈,有朋友认为该项目的定位和商业BP不够清晰。所以,第三次迭代纪要,主体便是回应这个问题。
这个项目的发起动机,是UP主本身有交友的需求。但在测试过程中,发现很多社交应用,都缺乏促成成交的机制。就像网友所说,社交APP的核心指标在于消费。没错,是用户在平台上各类消费活动。包括但不限于:知道谁喜欢了我、让对方直接看到我等更多特权。
为了让这个消费循环起来,平台强调的是下一个更好,而不是告诉你这个不错,好好接触。而你则需要尽量打扮、包装自己,才有机会被打上优质用户的标签,成为平台的“展示商品”。对于这样的展示品,平台自然是不想让其流失。
这不是发展亲密关系的正确方式。我们排除掉那些只是想玩一玩的人,剩下的人在社交APP上,实际上希望找到合适的对象,建立长期亲密关系。而非在不同的人身上辗转,让自己处于似乎丰富(候选人),但实际匮乏(建立深度连接)的状态。
以下是一些重要QA。
Q:产品的核心人群和定位?
A:核心定位在于一线城市,互联网大厂相亲交友、适婚年龄匹配。为什么是这个核心,因为up主的主要人脉在此。后续可能会考虑扩大,但核心一定是从这里开始。
Q:产品和专职红娘的中介公司的区别?
产品的核心仍然是撮合服务。更多借助AI模型去匹配。设定清楚过程,减少人的主观干扰。也即是说,我们的模拟匹配,过程可溯源、可追踪。同时也减少了用户反复开场的重复枯燥感。
Q:做这件事的初心?
市场太菜,社交APP的商业模式定位就在于反复收取各类费用,是消费而不是撮合。大部分用户处于沉寂、低曝光状态,而平台将曝光设置为付费点。
Q:算法在其中的作用?
A:人不用聊,直接让AI帮你聊;算法匹配打分,更精准更懂你。
Q:行业洞察情况如何,数据情况?
A:目前从身边感受来说,普遍存在需求。这部分数据后续陆续补充。
此外,我们再过一遍技术细节。本地迭代,实现两个核心功能。
一个是将LLM模型从本地机器,迁移到UP主更适合做模型服务的Linux服务器。另一个是增加了摄像头,使得我们能够在屏幕上跟踪对应agent,能够掌握它的第一手行为动作。另外一些小的改进,是数据采集增加了问卷,不用通过对话收集信息了。
最后,有这部分需求的小伙伴可以持续关注本项目,更大规模测试计划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