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开发

书接上回,我们根据现有的资源,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点,决定在相亲这个双边市场,进行撮合服务。

工具载体是我们的AI 小镇。基本思想是:数据化自身标签,设定目标,剩下的交给AI。减少相亲交友的重复和倦怠,提高匹配效率。

AI小镇有自己的一套代码,需要做的事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。其核心功能,配置标签、设定目标为现成功能。LLM驱动的逻辑也是现成的,整体一次性能投放8个角色。

首先要做的是保证启动,实现原代码的功能。过程略微枯燥,总之就是发现问题,理解问题,寻找解决方案,尝试解决方案,最后修复。

在本次的案例里,复现最大的问题是后端部署方式,需要调整为本地部署。这些内容可以在up的视频中看到,不在此赘述。

本地化

跑通之后,接着要做的是本地化,以符合需求。我将其分为两部分。第一步是泛功能的本地化,另一方面是针对本项目的本地化。

泛功能方面,包括语言本地化、交互的调整。中文本地化,包含提示词和初始化角色。删除一些没必要的提示词,屏蔽掉移动端逻辑。

之前的代码,侧重demo宣传,有较多品牌logo植入。另外核心可视区域较小。up放大了主体窗口,缩小并调整了交互组建的位置,删除无关的品牌宣传logo。

这些在编程辅助工具帮助下,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。

项目的本地化,关注的是项目目标。首先我们的撮合服务,不能偏离现有用户习惯太多。也要有其他产品、服务具备的标签服务。这些标签,成为系统筛选的依据。

其次,以LLM为核心的交互,需要做对应调整。好在这个项目原始代码逻辑也不复杂,调整对应的提示词,强调匹配的目标,并且需要利用前面的标签,即可初步达到目的。

再者,我们借鉴游戏设计,引入经济系统。在这里是好感系统。Agent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,提升意向对象的好感度。Agent之间的对话,会影响好感度。这样就将经济目标,与核心功能绑定。

在我们没做改动之前,这个项目内的各个Agent目标是分散的。调整后,Agent的行为逻辑,更符合国内文化。初步注入的8个Agent,在各自交友目标的驱动下,和剩下的7位反复交谈,最后反应在好感度上。

作为系统的管理员,只需要录入客户的Agent信息,收集最后的好感度,即可筛选出匹配的对象。整个过程可视。

其他展望

调整之后,仍有很多待优化的项目。比如提示词、循环系统、外部资源消耗监控。商业行为,需要控制完美主义倾向。完成比完美重要,先交付再优化。

提示词方面,原项目差不多构建于2年前。那时基座模型的性能还差点儿意思,提示词方面也没有系统的方法论。现在提示词经过不少讨论迭代,已经形成一些写法套路。

整个项目在Agent 设计中,ReAct(推理与行动)使用得很粗糙。仅针对对话结果进行了打分分析,并不涉及下一步行动策略的调整。在现实中,这恰恰是人类最常用的。

项目依赖本地的大模型,但并未对token的消耗进行统计、未对服务的负载情况进行监控。若服务不可用或性能下降,实际会影响对话部分的质量。

目前,项目的演示视频已发布到多个平台,获得的曝光仍较为局限。获客是最大的挑战、缺少话题性,难以获得垂直流量。

看到这里的朋友,动动手指,填写一分钟问卷,圆你的交友梦。限时免费匹配,定期直播结果。https://wj.qq.com/s2/24050706/c5d5/


关于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