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的长河中,我们总能发现那些令人艳羡的“先机”——无论是2008年购入比特币,2012年加入字节跳动,亦或是2015年买房置业,2018年重仓英伟达。然而,这些所谓的“机会”往往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。即便时光倒流,个体也未必能做出相同的决策,更遑论那些未能浮现的无数可能性。真正的洞察,需站在彼时彼刻,而非依赖于今日的“后视镜”视角

创业亦然。本篇文章将以《技术人创业攻略》为引,回顾并剖析2012至2015年大众创业浪潮中技术人的心路与实践。十年光阴流转,那些昔日的观点与抉择,如今已成为检验其真实价值的试金石。因为,评判一个人,不仅要听其言,更要观其行

那些要完蛋的公司

在《技术人创业攻略》中,不乏有创业者对当时的大公司(如微软、Adobe)提出尖锐批判,预言其将因臃肿而走向衰落,小公司则将迎来颠覆性时刻。然而,时至今日,我们回望十年,这些“即将完蛋”的巨头不仅未曾陨落,反而凭借其庞大的规模优势,更上层楼。

这种创业公司打破大公司垄断,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故事,总是很受欢迎。在故事里,大公司是邪恶的,忘记初心,垂垂朽木的。创业公司是锐意进取,机动灵活,能够快速吃下这个新的市场的,勇者斗恶龙。

从我的个人从业经验来看,即使一个大公司内部有多少的弊端,部门墙、裙带关系、决策迟缓,人员流失高,缺乏有效的接班人培养制度,他仍然会在自身的规模优势下,存活数年。这里的规模优势,有可能是资金流优势,也可能是粉丝基础

所以,如果你的目标是颠覆谁谁谁,那大概率无法如愿。这些大公司不会完蛋,反而会在官僚系统下,存在更久。虽然这个官僚,可能会让其中的员工很难受,会溢出更多的创业者,来挑战这个公司本身。

那些反复炒作的热点

今天,做投资的如果没有接触过AI硬件,那ta大概率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人。在24、25年,大量的目光集中在了AI硬件,特别是AI陪伴硬件上面。令人玩味的是,回望14、15年,当时的热点里,也有硬件。除了硬件,还有云计算这个老伙伴。

大家在两个阶段的反应都是类似的。**硬件搭配当时的热门。15年是互联网+,热炒IoT概念;25年是以LLM为代表的AI技术。**他们可能之前都没接触过硬件,是做运营、做建材等等其他行业的人。涌入了大量新晋创业者。

关于硬件创业,我们从今天回头来看,能跑出来的创业公司也寥寥无几。除开当下因为汽车而风头正盛的小米,大部分硬件公司都消失不见,或是被大厂吸收合并。当时在硅谷,Nest这家引领风尚的硬件公司,后来也被谷歌收购。

创业者应谨慎入局硬件。因为它有实体,那么就需要仓储、物流,需要资金垫压,影响资金周转。其次,硬件涉及的元器件众多,需要极强的供应链管理能力。再者就是面临抄版风险,华强北拿到你的产品,短时间就能复制出同款且价格更低。最后很关键的一点是:硬件利润率低,商业模式存疑。除非做到苹果这种程度,年年出新,且搭配软件服务。

那些不变的术与道

这本书包含很多技术人的观点。这些观点覆盖了团队建设、个人品牌,这些软技能不管在哪里都很重要。也包括创业早期的一些方向心得,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。

虽然很多产品的竞争优势并不完全在研发,但是也应对研发心存敬畏。研发团队,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、关注软件质量,并以开放的眼界看待新技术。通过开源项目、做内容输出来建立个人品牌,获取更多机会。虽然大公司都有限制员工的自我表达,技术人员应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,把握住这些能促进个人成长和扩展合作的机会。

创业会面临资金短缺和方向迷茫坚持不懈、快速试错是成功的关键。一个可衡量、可规模化的方向是好方向;追求用户体验,在做大平台前应聚焦用户。在团队和管理方面,配置合理的股权关系,招募合适的人才,注重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敏捷管理的基础功

那些有意思的观点

这些创业者里面,有几位同行(或者说曾经是)。其主攻方向在数据挖掘、算法方向

其中一位创业的方向是数据库、大数据方向。他认为数据挖掘在办公室政治下面没有生存空间,人不喜欢机器做决策。这点和我的体会有些许相似。大公司里面的数据分析、数据推动决策,更多是理论上。太多不可控的算法之外的部分,会消磨一个人的耐心和对专业的热情

而另一位做无人车的,他出来创业的动机理由是:不想做公司中的重要积木,被其他积木挤压。他想做一个自由的变形金钢。他对算法的理解也十分到位,数据是算法的瓶颈。这种创业者的成功几率,要比那些看到技术PR稿就嗨起来的人强很多。

还有一位创业者,他和自己的合作人产生了分歧。他认为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金钱到产品研发上面去。而他的合作人则热衷于炒房。要知道,那个时候可是2011年前后。如果炒房能坚持下来,想必一定比这位创业者生活更滋润吧。

那些可能偏颇的总结

整本书采访了不少技术人,也采访了不少“组局”做平台的人。当一个方向热起来的时候,总是少不了组局的人。如今,AI大热且门槛降低的情况下,这类人只多不少。从长期来看,这种面向开发者和创业者的运营活动,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,受投资周期影响巨大

其中也有不少对于技术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创业者。他们的特点是并未躬身亲行,且相对自负;容易被一些宏观叙事忽悠。这点和我之前一个朋友类似:他认为Agent是当下的热点机会。但当你问他你写过demo吗,他只会说没有。他会说中国有制造优势、有人才红利,能赢。但遗憾的是,这个优势是系统优势,并非个人优势。不应忽视系统内竞争

总体来说,这本书的成书质量还算可以。能相对还原当时大家的想法,不像现在采访稿一大部分是PR稿,缺乏真诚味。

正像认知的那样,创业乃九死一生。书中现在还存在的公司,十不足一。即使这般,现在还是有不少人入场。一些人是天生的冒险家,敏锐察觉每一个风口,并一头扎入其中;也有些人是从长远出发,与其排队晋升,不如在外闯荡验证实力;还有一些人,是带着预算和DDL,验证想法不留遗憾

回望过去,不是为了捕捉下一个风口,而是为了理解商业和人性的不变规律,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。真正的创业者,是在理解周期与人性之后,依然选择脚踏实地、验证自我的人

敬每位脚踏实地的创业者,这一路并不容易。

关于作者